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——山东能源大力践行塌陷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纪实

2019-07-02 13:35:00 来源: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
打印

  鲁网7月2日讯 记者从山东省国资委官网获悉,初夏时节,在山东能源新矿集团新巨龙公司农业园内,7500亩满目滴翠的树木,泛起层层碧浪;10万多只在此定居的苍鹭、白鹭、白骨顶、黑水鸡等近百种鸟类,穿行在相当于两个西湖大小的湿地中;一排排香蕉树上挂着串串香蕉,莲雾、木瓜、火龙果等数十种热带水果在这里“喧宾夺主”。谁能想到这一片百花争艳、千鸟争鸣、万木争荣的绿洲,原本竟是一片18000亩的煤矿采空塌陷地。 

 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元年,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。近年来,山东能源集团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优先发展战略,树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思路,大力践行塌陷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,使得“矿山变青山、浊水变绿水、矿区变景区”,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。 

  据悉,煤炭历来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,而把埋藏地下的煤炭资源开采出来,则导致地表崩塌、沉降和塌陷,从而形成采煤塌陷区。目前,对采煤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,普遍认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。据统计,截至2017年底,山东省累计形成采煤塌陷地110.09万亩。 

  作为以煤炭开采为主的山东能源集团,是一个有着百年矿业开采历史的资源型企业,现有70多对生产矿井分布在全国十多个省区,年产煤炭过亿吨。在开采煤炭过程中,山东能源集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摒弃传统的“开采-塌陷-治理”生产方式,采取“开采、复垦、开发”三同步,“科学规划、因地制宜、分块治理、综合开发、精准施策”和“宜粮则粮、宜林则林、宜渔则渔”的生态修复原则,因地制宜,综合施策,探索出了一条“沉陷不减地、土地不荒废”的煤矿采空塌陷地生态系统重建之路。 

  记者在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国家工业地质公园看到,曾经的塌陷地和矸石山变成了生态景观园。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矸石山是我国最早的三大煤矿之一——山东能源枣矿集团的前身中兴矿局煤炭开采留下的,抓住枣庄加大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,枣矿集团以中兴矿局遗留下来的28处老遗迹为基础,协同地方政府,投资两亿多元,将这里建成了总面积21.3平方千米的国家工业地质公园,将其打造成为了具有浓厚历史氛围和特色的观光旅游休闲景区。 

  据介绍,山东能源集团坚持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总体思路,探索实施了上粮下渔、立体穿插、挖深垫浅、复田造塘、水利改造、土地治理、植被恢复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方式,实现了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的统一化和最大化。 

  受采动影响,该集团旗下的邱集煤矿塌陷区涉及3个乡镇16个村,累计塌陷5200多亩,其中绝产就达到了4000多亩。他们通过与中国矿业大学(北京)合作,采取引黄输沙淤填治理方式,成功治理塌陷地800亩,并顺利交付地方520亩。在第二届国际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上,“引黄输沙淤填治理”项目获得“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沉陷地先锋”荣誉称号。 

  和邱集煤矿一样,山东能源旗下的王楼煤矿将塌陷地全力打造成了集观赏、娱乐、采摘于一体的热带雨林王国,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20万元,利润225万元;蒋庄煤矿则因势利导深挖人工湖,修建人造景观,种植经济林木,堆筑湖心岛,兴建管理用房、船舫、码头、沙滩等,形成了集种植、养殖、生态观光和度假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治理示范基地,打造了山东省采煤塌陷地治理的“样板工程”。 

  目前,山东能源集团省内矿井对所属造成的采煤塌陷土地已累计治理面积12.62万亩,累计投入治理资金12.69亿元。并随着生态修复力度的不断加大,山东能源集团越来越多的采煤塌陷地成为了休闲旅游观光的“风水宝地”和“聚宝盆”,不仅让乡村“绿”的面积越来越大,还让农业插上旅游的翅膀,越飞越高,越飞越远,彰显着山东能源集团为乡村振兴“挖出乌金、还回绿金”的国企责任担当。 (本网记者)

责任编辑:范金鑫